现代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微利上市

2024/8/12 来源:不详

委托代理理论最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于上世纪30年代提出来,主要阐述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互分离的观点,即提倡企业所有者只能拥有剩余所有权,放弃企业经营权,这样更有助于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

现代公司治理理论以委托代理理论为逻辑起点,依据该理论的观点,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代理人行为具有显著的不透明性特点,所以为了防止代理人隐瞒委托人从中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发生,有必要对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有效监督,从而实现维护企业整体利益的目的,因此公司业绩称为委托人决定聘任和变更代理人的关键点。

另外,为尽量降低公司代理成本,发挥委托代理机制最大效用,需要构建制衡的公司股权结构体系,提高对公司管理层监督和约束的积极性,同时在这过程中也要对管理层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通过该行为使管理层意识到自身利益是与公司整体利益密切相关的,从而更好的保护股东利益并且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公司绩效。

股东通过现有的会计信息衡量代理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公司和股东要求,从该标准也可以看出公司业绩是能够用来激励和解聘代理人的手段。所以为获得更多的回报和奖励,拥有公司经营权的经理人有很大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来对外呈报符合要求的财务报告。

信息不对称理论。根据该理论,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因此信息的不完全流通造成市场经济活动中掌握较多信息的一方处于优势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一方处于劣势地位。盈余管理行为的出现正是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的。

第一、对于企业自身与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在上市公司中,股东和管理者是企业实际资源的控制者,掌管企业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信息,理所当然,他们比外界信息使用者掌握更多的信息。

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外部信息使用者不能够获悉企业实际的情况,或者想要获得某些信息要付出比较高昂的成本,这些阻碍影响其对企业信息的判断,这使得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成为可能;而且无论是为了迎合法规政策的要求,还是出于管理者要求其向外部利益相关者传递公司未来发展的预期信息的原因,都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

第二,对于企业内部来说,结合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使得作为委托人的股东一方比作为代理人的经理一方了解到较少的公司信息。倘若股东追求的是其持有的股权权益最大化,经理人追求的是自身效用最大化,二者无法达成统一案例,也有可能使具有信息优势的经理人进行盈余管理。

信号传递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该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难以全面获得企业的实际财务信息,一般情况下公司管理者通过许多信号将公司的经营状况信息传递给外部利益相关者以及潜在投资者,外部利益相关者以及潜在投资者凭借这些信息作出投资决策。

利润宣告就是公司高级管理者采取传递信号的一种手段。若宣告的公司利润一直是正数的话,这就向外界投资者传递利好消息,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司的经营业绩良好并且具有未来盈利的潜力,能够保障公司持续稳定增长。

由此增强投资者对该公司的盈利信心,继而投资者会持续购买公司股票,该行为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公司股价持续升高,公司管理者通过采取会计手段对宣告利润进行适当调整,从中获取利益。上市公司既可以向外界传递有关公司经营状况的利好消息,也可以传递有关公司经营状况的利坏消息,管理者倾向于向外界传递利好消息,所以公司会通过盈余管理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契约理论。年科斯《企业的性质》文章的发表被认为是开创了企业契约理论的先河,该文章的观点主要是企业的性质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由于这些契约关系的存在,使得公司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案例函数产生差异,其主要体现就是管理层中普遍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上市公司是契约关系的产物,加上信息不对称以及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人是不完全理性的,信息的不完整性和交易事项的难以确定性造成契约的不完全性,致使拟定完全契约的代价偏高,契约双方会在契约没有对交易事项之间的利益进行约定的情况下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

具体来说,企业控股股东和管理者拥有外部利益相关者所没有的信息,在编制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往往选择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会计方法,利用盈余管理的手段侵犯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导致公司控股股东、管理层与中小股东容易产生利益冲突。

例如,公司管理层拥有专业的管理经验和相关知识,同时具有公司的决策经营权以及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的选择权,在接受股东委托的情况下,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也会做出不利于他人权益的会计行为,此外,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了管理层实施该行为的可能性。公司所有权归股东所有,股东获取利益的方式主要是企业价值增值以及现金股利的发放,其注重对管理者的监督和限制,迫使管理者全身心为公司谋取利益。

同时股东也存在谋取个人利益的动机,主要通过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影响决策进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侵犯中小股东的权益。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公司价值在控股股东、中小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重新分配。债务契约和薪酬契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契约一方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以此获取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微利上市公司的特点,利润微小。微小的利润是微利上市公司一个很大的特点,而且在许多出现微利现象的年度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公司曾经历过比较严重的亏损,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业绩之所以刚好超过盈亏平衡点,是通过一定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完成的,例如在前一年度夸大亏损,为下一会计年度保留一定的利润空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微利现象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企业扭亏的产物。

保盈迫切。微利上市公司保盈的迫切性是造成其利润微小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微利上市公司其真实的业绩可能处于亏损状态,由于证券市场的各种严格要求,他们更加迫切地想要进行盈余管理来使自己满足要求,保住自己的上市资格,以及向各类信息接收者传达自己比较良好的经营信息。但是,由于自身实际情况的限制,他们没有办法大幅提高自己的利润水平,只能保持微小的利润。

后劲不足。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根据研究,大部分上市公司产生“微利”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受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之所以处在0-1%之内避免了亏损的发生,是通过各种盈余管理手段改变净利润的结果。

一部分公司可能利用应计盈余管理,通过提前确认费用、推迟确认收入来调节利润,另一部分可能通过变卖资产、关联方交易等增加利润。往往这些微利公司经营状况得不到改善,以至于在往后年度虽然可能脱离了微利区间但净资产收益率也无法得到很大提高。

债务契约动机。虽然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企业获得融资的方式方法也越来越多,但是有一点相同的是,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经营业绩依旧是借贷方在提供资金时高度关心的问题。一方面,资金借出一方为了控制风险要求作为借债人的上市公司要有足够的资质表现才能获得资金;另一方面,在借贷时双方会签订相应的契约,在这些债务契约中会规定一些债务人在契约存续期间必须遵守的条款。

微亏与微盈在数值上可能没有太大的差距,但是对于这些契约上的要求却有天差地别的差距。例如如果借债公司发生了亏损,就有可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高昂的违约成本。而且签订契约要付出成本,如果契约遭到毁坏,重新谈判或签订新契约又会加重企业的负担。微利上市公司如果不想承担这些代价,短时间内又无法通过正常的经营来提高业绩满足条件,只好另辟蹊径采用各种手段来增加账面上的数字。

报酬契约动机。上市公司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基于权利和报酬的契约关系。这些报酬契约的衡量多数以会计盈余数字作为标准。上市公司与高管人员签订的奖金或股权方面的报酬契约,目的是为了激励管理者最大限度、尽最大能力的为企业创造效益,帮助企业实现其最终案例。而管理者所付出的劳动和成果则通过企业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来体现。

同时,我国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属于国有性质,此类上市公司的高管除了薪酬回报外还可能涉及行政级别,影响其声望、前途等。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层在这些利益和业绩衡量标准的驱动下,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来提高盈余数字。

另外,在涉及到管理层变更时,为了明确权利与责任的交接及奖金报酬的确定,接任的的高管很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将损失尽量前推,将利益推至自己任期内,即一些学者研究发现的在高管变更时会出现“大洗澡”这一现象。

维护公司形象动机。中小投资者占了绝大多数,这类群体的特点是自身对相关金融抑或会计知识并没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进行股票选择时具有较强的投机性,上市公司披露的盈利水平高低成为他们进行评判的主要标准,一旦公司发生亏损或连续亏损会影响其对该公司的印象。

盈亏平衡线附近的点,数字可能差别不大,但亏损和盈利却有很大的区别,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对外形象,同时也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造成股价的波动。所以亏损企业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调整报告盈余,尽可能避免亏损。

但受到公司本身能力的限制,过高的调增会计盈余可能会带来更高的成本以及更大的风险,所以上市公司选择把会计盈余调增到略高于盈亏临界线以上,使得即将走向亏损的企业摇身一变为略微盈利的公司。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75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