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的标准是多少钱2000元5000

2024/12/24 来源:不详

刘军连在哪家医院坐诊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j4urw50.html

不少会计新人,甚至是做了几年会计的人,都讲不清楚固定资产的标准是多少,你问她公司的标准,他可能告诉你是元以上,你再问她,我买一台打印机元,是不是就可以不做固定资产了?他又说,这个要做固定资产报,我买一台空调块,是不是可以作为费用报?他也说不可以,要做固定资产报账。

你再问下他,这元的标准到底是不是标准?怎么来的?他就可能说不清楚了。

其实,这个问题,最根本的症结在哪里呢?我在之前的视频里讲过会计的一个大误区,就是做账的时候,将会计准则的要求,与税收规则的要求混淆。

我们一定要明确,做账的依据就是会计准则,不是税收规则。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

可以看到,这两个规定里,对于固定资产的标准都没有金额上的限制,强调的是一个使用寿命和持有目的,使用寿命上要超过1年或1个会计年度,持有的目的则是为了生产经营,并不是为了出售。

所以在准则上,根本就没有固定资产的金额限制,那是不是说使用寿命超过一年的都要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呢?

比如公司买了5个U盘,每个价值元,用于拷贝经营资料使用,这些U盘的使用寿命都是超过1年的,如果把他们也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入账,计提折旧,那么势必会给会计核算增加工作量。

如果是所有使用寿命超过1年、为生产经营持有的都作为固定资产入账,那工作量增加就不是5个U盘这么多了,从公司的成本效益上考虑,也不划算。

所以,公司在会计准则的要求上,出于成本效益考虑的,制定一个合理的金额标准,是完全可行的,没有超过这个标准的,就作为当期费用入账,超过了就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简单有效。

那么这个合理的金额标准是多少呢?会计准则没有规定,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但是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经营规模,真实反映企业经营。

那具体多少算符合呢?你如果定万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标准,那就明显不合理,也不能真实反映了,我相信没有哪个企业说我的资产里面万以下的都是一些小玩意,万以上才有资格做固定资产。

既然没有标准,那么为什么很多会计人员脱口而出0元,甚至上面说到的万元呢?这个金额又是哪里来的?

这个金额其实就是税收优惠政策里来的。

先说0元的出处,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里规定,从年1月1日期,对不超过0元的固定资产,公司可以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所得税前扣除,不用分年度去计提折旧了。

以前在财务账上,固定资产是要分年度计提折旧,折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假如0元的固定资产,分5年计提折旧,那么每年要做的分录是:

买入时(不考虑税费):

借:固定资产0

贷:银行存款0

每年计提折旧时:

借:管理费用0

贷:累计折旧0

那现在税收优惠政策出来后,说可以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我们一些会计人员就开始按照税法去做账了,怎么做呢?

税法不是说一次性计入成本费用嘛,那我买入的时候,也不入固定资产了,直接计入成本费用

借:管理费用00

贷:银行存款0

按照这个做账思路,只有超过0元的,才会入账到固定资产,所以会计才会说超过0元才是固定资产。

这么做对不对呢?如果企业根据自身经营情况,0元的标准是可以合理、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情况,那么这么做也没问题,因为会计准则对金额没规定。但是如果仅是因为税收优惠政策说0元以内可以一次性计入成本费用,在所得税前扣除,就将所有未超过0元的资产,都直接入账为费用,这就不合理了。

0元还是一个比较好接受的数字,所以当时不少会计人员就这么干了,公司可能也没觉得有多大问题。

但是在年时,为了减税降费,税收优惠政策又提高了标准,单价不超过万的设备、器具类固定资产,可以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所得税前扣除。

这个时候,这些会计就想到那就将设备、器具的固定资产标准提高到万元。

这就是0元和万的标准来源所在。

我们想一下,如果万以下,你都作为费用,那么在财务账里面,是没有万以下的固定资产明细帐的,公司平时的盘点工作怎么做呢?万以下的设备怎么做实务管理呢?那就只能靠业务部门自己的台账了,我们知道,一般盘点时,是要做两次核对,一次是账账核对一致,一次是账实一致,第一次账账核对一致,是指的财务账与业务管理部门的台账要核对一致,第二次账实一致,是指实务盘点的结果要与业务管理部门的台账一致,通过这两次核对,就能明确差异原因所在。

以万作为固定资产的标准,也就是财务账上其实是没有万以下的设备资产台账的,也就无从进行账账核对了,只能是由业务管理部门自己说了算,这在管理上就少一个牵制作用,财务也无法履行监督的职能。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企业根据自己的经营情况,制定固定资产标准,且一贯执行。税收优惠政策是税收上的事情,可以在报税时进行调整。

我们一定要清楚,会计做账的依据从来都是会计准则,不是税收规则。在会计准则没有明确规定,按税收规则作为入账规则,不会会计账务处理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原则时,是可以按税收规则来入账,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税收调整,但是绝对不要唯税收规则论会计入账。

最后,税收上也并不是完全按照会计报表来算缴税多少的,你没看到每年汇算清缴时,并不是直接按照利润表的利润总额算所得税,它是有很多调整的,调整完之后才是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才是所得税上的交税依据,会计报表的利润总额并不是。

会计准则是会计准则,税收政策是税收政策,千万不要搞混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84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