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垫企业业财融合的成功推行,保障企业持续
2025/4/1 来源:不详前言
业财融合是现如今乃至未来企业管理当中重要的改革措施,但是,对于当前大部分企业而言,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业财融合绝非易事。由于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及陈旧的业务管理观念作怪,导致业财分割,各自为战,专业壁垒森严,跨业财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十分罕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税收手段日益成熟,反观企业也要顺应时代发展,尽快实现业财一体化。企业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应对业财融合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打破陈旧观念,更新职工思想,将基于“互联网+”的业财融合深入化、实用化,提升财务人员能力素质,积极推行精准化管理,全方位完善管理机制,促进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达成。对大部分企业而言,实行业财融合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的必由之路,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契机,同时给予了有利的基础环境和互动平台。因此,实现业财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提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财务通过深度融入业务,消除隔阂,形成二者良性互动,将为企业业财融合的成功推行形成良好的铺垫,为企业的持续、稳健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企业业财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业财融合认知度不足
业务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没有业务产出就断送了企业的命脉。传统企业的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不存在对接,更侧重于事后的监督与数据的掩盖。在信息化广泛应用的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所有的业务数据都能及时共享,财务部门就是数据的集中处理中心,应该回转过来并帮助业务得到更好的升级和拓展。因此,从这一视角来看,财务人员必须懂业务,同时要切实融入业务,全方位配合业务的需要,从而充分运用数据资源。然而,目前部分企业的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依然各自为战,联系不紧密,不能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部门之间的冲突仍在不断地影响企业整体的运营。企业空有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口号,但实质上有限的认知度“困住双眼、捆住双腿”,使企业执行力弱化,在未来的发展中被市场淘汰掉只是时间问题。
(二)以网络为载体的业财融合形同虚设
企业对业财融合的讨论,更多是将重心停留在互联网等高端电子科技技术之上,错误地认为企业网络化业财融合所能形成的构想就能迎刃而解,效率和效益就能得到保证,这显然是一种悖论。从本质上来看,业财融合并不仅仅是一个靠现代化技术去解决的问题,而更多的是一种管理意识以及商界从古至今克服一切困难去延续文化的问题。试问许多企业真的具备这样的意识和文化传承力吗?结果可想而知是不尽如人意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求变的意识逐步增进,管理模式也日益规范,同时不断推出业财融合的标语,不计成本的嫁接网络技术,但是,这都是流于表面,自行为企业设阻,甚至一度怀疑业财融合的可行性,实则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做到业财融合,自然很难取得实施业财融合的良好成效。
(三)人员配置难以支撑业财融合体系构建
在网络化的背景下,业财融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力资源的配备。搭建和培植一支具有市场思维和业务能力的财务团队是企业更好地实现业财融合的保障。财务人员除了需要掌握本专业技能外,更要深入业务第一线,熟悉企业的业务,能够从业务的视角去思考数据的动向,知道如何用数据去驱动业务并扩大市场占有率。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祁怀锦曾做出预测:“未来10-50年时间,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整合后,我们85%的会计基层从业人员可能失业。”目前来看,这种预测正在变为现实。面对新的趋势,财务人员的转型迫在眉睫。但众多企业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重视程度欠缺,在岗人员所拥有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难以支撑其成为复合型人才,同时拒不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培训,无法对业财融合的有效执行提供人才方面的保障,甚至业财融合的近期目标都很难顺利实现,人为地停滞企业发展,为今后业财融合所能给企业带来的美好憧憬蒙上一层阴影。
(四)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因目标差异难以相互配合
“净收益”是所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业务主要目标是通过业务量增加销售收入,提高毛利,从而增加企业收益。而财务主要目标是通过降低企业总的管理成本使得企业利益最大化。在实际运营中,两部门之间工作目标存在的差异,导致两者之间配合始终不对称。财务部门应在强化货币资金的有效管理、优化筹融资方案、合理节税创惠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