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南大张敦力了不起的会计学解码财富
2025/3/24 来源:不详14:41
张敦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资深会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财政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湖北省会计学会副会长,曾任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是学校品牌优势学院,入选首批“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建设单位,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内部管理等方面成绩卓著,整体实力在全国高校同类院系和学科中位居前列。
财经头条特邀张敦力院长与财友们分享如何学习和掌握财务会计知识、普通人如何利用财会知识进行投资理财、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年轻人就业压力等话题。
财经头条:对会计这门学科,有人视之为“科学”,有人觉得是“艺术”,还有人认为是“魔术”,从事教学20多年来,您心目中的会计学是怎样的?
张敦力:有一句话叫“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因为随着人类物质资料生产和财富的增多,就必须要通过连续系统、分门别类地记录和衡量人类的劳动成果。即使没有学过会计,无论是从组织的角度还是个人的角度,大家也都十分关心生产了多少、耗费了多少、然后赚了多少。这些都是离不开会计的。
正因为如此,人们就开始思考,会计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早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很多专家就提出此类问题。说会计是“艺术”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会计过于主观,如果是一门科学的话,就应该像牛顿定律一样,有固定的公式来描述天体的运行规则。然而,当时美国的一些专家认为没有这种可能性,特别是在会计准则制定以前,不同的行业组织和主体都有自己的记账方法。投资家们根据财务报表投资以后,公司的基本面好像并不如报表上所展示的那样,所以他们就说会计是一门“艺术”,甚至像耍“魔术”一样。报表之间的数据到底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揭示了什么问题,令专家们都一头雾水,更不用说普通的民众了。
到后来业界、监管部门、投资大众都普遍认识到,如果没有会计,那么财富的分配会更加无序。因此需要进一步规范会计实务,要从理论上提供一套前后一贯的逻辑概念和框架。目前大家也普遍认识到会计十分重要,它是一门科学。不仅如此,在文科类的专业当中,会计还是一门硬科学,它有很多标准且可以量化,能够如实地反映社会财富。
我认为尤其是我们的年轻人,如果未来要想进行社会财富的创造,就要了解财务会计审计的基本的实质。如果不懂财务会计知识,是很难当好一名经理的,即使不当经理,也得要懂得财务会计知识。
财经头条:您是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会计学的魅力所在?
张敦力:一句话真的不好概括,不过我可以借用前人的总结。马克思说过,“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马克思讲的簿记其实就是会计的最早形态。18世纪德国的著名诗人歌德曾赞叹会计中的一个技术——复式簿记,他说复式簿记是“人类智慧的绝妙创造之一,每一个精明的商人从事经营活动都必须利用它”。与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物质财富的生产,需要用会计来确认计量和报告,我认为这就是它最大的魅力。
财经头条: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普通人如何运用财会知识来实现比较好的投资价值,或者是避免踩坑?
张敦力:我想各位观众可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每次去选择一个理财品种,首先对方不是问你要做什么理财,而是问你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然后让你做风险测试。风险测试中会有很多题让我们做,但遗憾的是当中有很多题目过于专业。虽然我们根据平时的知识存量回答了这些问题,然后机器也帮我们做了评估,结果也会呈现出个人是风险偏好型还是风险厌恶型,但是这些结论与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可能并不一定相同。在风险测试结果与我们自身并不匹配的情况下,我们个人怎么能做好投资理财呢?
财经头条: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张敦力:我认为我们首先要有财务方面的分析评价能力。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理财之前,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了解企业的基本面,判断它们是否有为投资方创造财富的能力。
会计学上有相应的指标,包括国资委早期提出的经济增加值(EVA),它代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有没有创造更多的增加值。前些年又提出“两利四率”,这是国资委引导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所提出的一套考核指标体系。“两利”指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四率”指资产负债率、营业利润率、劳动生产率和研发投入强度。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看企业能不能够长期持续存在,它的偿债能力、净资产收益率等等。
在会计学领域,有这样一系列专门的财务指标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投融资状况,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投资标的是否有价值的判断。可是一般的投资大众对于财务报表是比较陌生的,财务方面的分析技能也比较欠缺。不过我认为,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或是什么教育背景,还是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财务规则。所以我们也强调,未来人人都应该是业余的财务专家。
财经头条:很多临近毕业的同学反映,学了多年的会计知识,但对具体的会计工作还很陌生,您认为应怎样提升会计人员的实操能力?
张敦力:我认为学习过程有两方面。一方面,大学纯课堂的教学还是要按部就班,系统化、条理化的理论知识我们必须要掌握。我也感觉到现在很多学生可能不知道学了课堂知识以后到底有什么用。在参加工作以后,他们就会在工作当中遇到各种问题。是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还是要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来解决?还是需要新的理论解决?这些其实都需要首先在课堂上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参加工作以后要带着问题去学,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搜索相应的理论和方法,这样的学习可能比纯粹的课堂学习要更能加深我们脑海中的印象。
我们学院每隔4年会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会聘请业界的实务专家来对我们的培养方案提出优化意见。同时我们也有不少“双师型”的老师,他们拥有注册会计师证书,或者ACCA证书。我们的老师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面做纯粹的理论研究,大家其实是掌握实务前沿的,所以我们强调理论来自于实践,来自于优秀企业的实践。
而且我要说句实话,如果我们的学生毕业了以后,只是从事具体的会计处理工作,那真的是浪费了人才。因为我们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强,可塑性也特别高,我们教给了他们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后,能够做很多远远高于会计本身的工作。例如到企业工作之后,他们可以通过财务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管理规则,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对组织进行管理。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他们对社会的作用。
财经头条:从珠算到会计电算化,再到现在的会计智能化,技术进步对会计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您认为会计从业者应该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并保持竞争力?
张敦力:我们会计界感到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可以说是“危机并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最早的结绳记事,到算盘、计算器,再到计算机,会计人员使用更先进的工具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了。现在随着大智移云技术进一步的广泛应用,我们实现了会计的可视化和智能化,所有物质财富的供产销的一切环节都在一个系统里面来展示,所有的资源配置都通过系统精密地计算,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需要多少料工费,需要多少人财物,都可以进行精确的匹配。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基础性、重复性的会计实务工作都可以交给机器人。例如原始凭证的填制取得、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记账凭证到财务报表。过去按照这一套流程,按照既定的方式方法,我们的工作好像就都完成了。但是,现在仅仅做到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仅要完成简单和基础性的会计报表填制工作,还要在此基础之上做战略的支持决策。这种决策支持要建立在信息处理的基础之上,因此就需要对大数据进行挖掘。这种挖掘以前也相对比较简单,一是数据有限,二是数据分析方法也比较基础。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大数据是呈几何级爆炸式的增长,对如此大体量的数据如何加工处理,我们需要更高层次的运算能力。
所以,我们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会计也会更加智能化。未来不会存在会计消亡的问题,只是会计人员自身的技能也要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自己被时代所淘汰的命运。
财经头条:除了从事教学工作,您本人还担任过许多公司的独立董事,您认为独董在公司治理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张敦力: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也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当初设立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切实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在公司治理过程当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情况,例如有一些大股东会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经营者可能会侵占投资者的利益,等等。
当然不同的群体对独立董事也有不同的期望,中小股东期待独立董事能够有火眼金睛,凡是公司违背了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都应该事先发现,并且能够杜绝。投资大众又是另一番心态,他们买了公司股票之后只要股价上涨,那么就觉得符合自己的期待。反之股票下跌,谁能够赔得了自己的损失,就会先找谁,至于谁应该来担责,反倒不是那么关心。
财经头条:像去年年底,康美药业很多独立董事签了字,案发之后背了很多经济处罚,您是怎么看的?
张敦力:去年出现康美药业这么大的财务造假案,在中国应该是法院判决独董大额赔偿事项的第一次。当时在资本市场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一个是出现了大量独立董事辞职潮,第二个是有人呼吁独立董事要有相应的保险机制。但是即使买了保险,如果按照这种结果也还是无力赔偿。因为保险是一种大众赔偿机制(缓解的机制),能不能促进独立董事作用的发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财经头条:对于企业的财务造假,不仅仅是独立董事的责任,其实还有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尽责尽职把审计工作做得很完善。
张敦力:虽然近几年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案例不在少数,但这种情况是比较复杂的,也是一个社会现象。如果没有独董制度存在的话,那么可能财务造假的情况就会更复杂、更严重。无论是独立董事、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还是法院等相关方,都在与财务造假的斗争中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目前独立董事的责、权、利还是不够匹配,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都是不对等的。所以我们也向有关部门建议,要进一步完善独董制度,使他们的责、权、利能够更加匹配,进而更好地发挥独董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财经头条:有人认为,独立董事也拿着公司的薪酬,怎样才能真正体现“独立性”?
张敦力:独立董事拿的不叫薪酬叫津贴。与上市公司之间保持独立性,我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形式上的独立性,就是独立董事在经济上完全不依赖公司;二是实质上的独立性,虽然从公司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但独立董事投票时仍坚持自己的立场。当然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这个问题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有观点认为,应当成立一个第三方机构,公司按义务按照特定的标准缴纳一定的款项,就像缴纳税金一样,将这部分作为资金来源,然后再由专门的机构来聘任独立董事,我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思路。
财经头条: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精神压力都比较大,如何看待近年来的“考研热”、“考公热”和“教资热”?
张敦力:大家都知道受全球疫情的影响,近三年来就业压力的确很大,每个人都希望找到最优秀的企业岗位,但什么是最优秀实际上很难判断。
财经头条:“钱多、事少、离家近”,这或许是最好的职业了。
张敦力:如果有这样的标准还比较好办,但事实上目前的标准还在不断变化。
现在最优秀的学生几乎都成了“面霸”,排名前20%的学生可能拿着5个offer,甚至10个以上的offer,他们总能够找到更优秀的组织。但是这些组织看到特别优秀的学生以后,往往会淘汰次优的学生。“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如此一来,那些相对优势薄弱一点的学生,可能就感觉有更大的压力。等到最后最优秀的那批学生只选择了一家企业,剩下的企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招聘。所以整个就业市场供需两端都存在不匹配的问题。
除此之外,很多学生选择了考研究生或考公务员。最近考研报名刚刚结束,年的报考人数可能在万人左右,但是去年全国研究生的招生的规模是万人,那么整体的录取率可能不到30%。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全国有将近三分之二的考生是无法录取的,这其实是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大家就要考虑,考研究竟是不是最合适的选择?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诺贝尔经济获得者就说过,我们决策并不是简单地追求最优,而是要追求最合适的。我们既然学习了经济学和会计学,就应该用理性的思考来做出适合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简单地比较和跟风。
财经头条:您在担任院长期间,如何平衡教学和学院的管理工作?
张敦力:其实,在大学做老师才是自己最本职的工作,而担任院长的服务工作是暂时的。但是既然做了院长,我们的态度也要端正,并不是说这只是个临时工作就出工不出力。要把学院建设好,该做的工作,还是要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我认为我们学院整体还是不错的,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会计财务审计人才,一直是我们会计学院的孜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