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系列盘点那些不会被人工智能取
2024/12/6 来源:不详是互联网漫谈推出的关于人工智能的年终盘点,本文是第一篇,即盘点那些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金饭碗。
人工智能年终盘点要搞明白哪些工作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我们首先要明白,人工智能和人的思维差别究竟在哪里,以及未来哪些工作是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让我们总结下人工智能的优势是什么?执行力强,计算速度快、没有情感、可以做任何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可以断定,人类在人工智能最强的领域竞争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大胆假设,对应符合下述特征的领域,几乎就是AI的必然“入侵领域”。
一、该领域规则明确、唯一、稳定
比如家庭清洁。规则很明确:教会AI识别“需要清理的物品”与“不能清理物品”的区别,清理的范围,判断需要清理的时机……此外,家庭清洁的事务非常稳定,不会说今天需要清理垃圾,明天就改成布置家居了。
二、该领域市场潜力巨大
当然,并非规则唯一、稳定的事情都会转化成AI产业。纵然是较为简单的领域,例如,消费者偏好决策支持AI,哪怕有现成的海量真实消费数据,将之实现商业化至少需要动辄数亿资金以上(这还不考虑诸多政策法规的阻碍)。
所以,没有个百亿以上规模的潜在经济效益的领域,不会在短期内“AI”化。
三、该领域的作业工作“过程”没有(或极少)人为介入
按照前面两大特征,规则明确、市场潜力大,我想各行各业都有非常多的“工作岗位”躺枪。比如客户经理、客服、医生、教师、记者、初级程序猿……
此外,“人”的参与会让事情变得难以预测,而AI的优势发挥是处理高度可控的事情。
我们以初级程序猿为例。表面看,该领域市场潜力非常大(程序猿工资不菲),且规则明确、清晰(将业务需求转化成代码),但是,在获取业务需求的过程中,存在大量与他人的“沟通、梳理思路、反复确认”的事情,这些都不是弱AI擅长的。
但反过来,普通的文字工作者,比如某头条那些低俗猎奇文章,由于在编写过程不用与他人沟通,而是直接将文章结果呈现给用户,所以这类工作是非常容易被AI取代的。
简单来说,能够“套路化”的事情就是AI最擅长的事情。至此,我们可以基于上述三大特征对照下,自己的工作(或者目标事业规划)在可见的未来内是否属于“高危工作”。
根据上述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判定下述行业的工作将大概率让AI取代:
以数据统计、分析、校对为核心的数据工作者:初级数据分析师、金融分析风险应对、市场分析精准营销、投资理财、初级会计、医疗门诊……
以内容搜寻、简单重组为核心的内容工作者:律师助理、初级记者、泛娱乐内容、科研助理、出版编辑、人力资源服务……以律师助理为例,他的主要工作,搜集庭审上用作证据的文件,由机器来完成其成本将远低于律师的人工成本。
不涉及“情感化价值”的服务:
翻译、安保、营养保健咨询、商品售后、餐饮服务、各类收银员、公共运输服务、家政服务……顺带一提,像空姐、心理咨询等岗位,虽然技术上较容易“AI化”,但其核心价值之一是“为客户提供情感体验”,所以并不会很快被取代。
鉴于此,那些“人类不喜欢、不擅长”但却能提升全民福祉的工作(这通常是全新的工作)反而是AI的“发力”区。
片描述比如,需要更“敏锐”的感官才能胜任的事务:体内手术(通过小机器人植入实现)、犯罪预测(通过心跳、热感应实时监测),又比如,恶劣环境下(危险、高温、潮湿、污染、肮脏)的各种作业:自然资源开采、水下(天空、海洋)勘察、身体清洁、垃圾清理、灾害救助等等。另外,人类机械化、个人化精细定制、仿生学、人类增强、也是人工智能的另一庞大领域:让微小的智能芯片、机器人“住进”身体内,随时提供最佳的营养、运动建议,比如心脏起搏器、胰岛素泵。
事实上,以上多数领域的AI早已进入研究,甚至有些已经“试水”商用阶段了。尤其是物流机器人、汽车及交通领域,此外,用于农业、手术护理的新型工业机器人也将很快看到利润。
接下来,知道了哪些工作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之后,哪些工作是不容易被取代的金饭碗也是容易总结了,这些“能力”也是未来值得投入学习的“高价值能力”。
一、读懂机器思维的底层,能够基于业务重新构建机器模式的能力
这个能力尤其适合走“科研”路线的童鞋。
简单来说,就是把社会上一切具有AI化价值的领域逐步实现自动化的能力,尤其是,当AI出现问题时,能够随时接手,使之重新运作的能力(注意,这不是写代码,而是业务建模)。这部分的技术型人才未来会非常值钱。
人工智能配图当然,你觉得自己对“纯技术”兴致不大,那么下面的能力或许会更适合你:
二、理解和掌握全新的变化,以创造力参与其中构建新的价值
能够“自动化”(弱AI实现)的通常都是“重复的、无趣的”领域,随着人们在这些事务上的时间被释放,必然会引发文化意识的剧变、进而使人们对“商品价值”、对“消费”的观点产生“雪崩式”变化。
举个小例子,时下人们花几小时排队就为了省几十块;刷几个小时看那些批量生产的猎奇内容;或者对于一些艺术价值极高的游戏、创新价值极高的书籍,觉得几十块都嫌贵……
这些思想意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像“女人就必须裹脚”一般不可思议。
换句话说,价值观就像品味,任何微妙变化都永远不可逆转。在未来必将诞生大量全新的产业、问题与机会,而这些产业机会都将与“机械思维”无关(有关的都被AI化了)。
届时,能够对复杂事物变化敏感,能透过多元化思想提出跨界创新的解决方案、组织多层次协作的人将尤为抢手。
这类人表面上看属于“知识渊博”的人,但背后实质是创造力(猜想、批判、验证)非常强,能够读懂复杂系统背后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学习“知识的表象”上。
这个话题很前沿也很深,我们将会在后续专题详细探讨。
人工智能三、人性洞察力、为他人提供“幸福感”的能力
自动化事务交由AI将彻底改变人们的价值观。相应的,未来的商业价值也会配套改变。
从社会的演化逻辑来看,未来企业必将会跟“社会贡献”强关联,那种依靠“钻法规漏洞”、“以污染文化”存活的企业将大量死去,而死去的原因根本不用等到法规的完善,而是人们价值观、伦理意识的变化:人们将鄙夷价值观扭曲的企业。
比如,使用“价值观扭曲”商家的产品、或者花时间在糟粕文化上……就好像在图书馆大声喧哗、在人群中吐痰一般,谁会做?
这意味着,未来的企业会大规模的向社会型企业转变。
因此,极具人性的创新化产品,那些为人们提供“幸福感”的产品将获得青睐。而提供这些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因而变得更为值钱:
对人性的细腻洞察、丰富的情感(共情)、持续涌现新思想的创新思维。
这些能力无论是以现实中与人接触,还是在虚拟现实与人互动都弥足珍贵。
是互联网漫谈推出的关于人工智能的年终盘点,本文是第一篇,即盘点那些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金饭碗。我们会陆续推出其他的内容盘点,关于人工智能如果你有什么想了解的,或者是想进行探讨的,欢迎留言告诉我们。没准下一期盘点就是你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