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聚国民之财,理天下之政

2023/5/17 来源:不详

北京去哪个医院看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财政是一个国家机器运转不可或缺的润滑剂。政府需要获得收入,这部分收入怎么界定?怎么收?收多少?政府获得了收入之后怎么花?花多少?花在哪?要达到什么效果?政府究竟在这中间应该充当什么角色?这些都是财政学要回答的问题。

财政学可能不像传统金融会计那种微观一点的经济学,通过研究资本市场来获取个人收益最大化,更多的是有一种经邦济世的理想在里面。

那么,财政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

01专业介绍

财政学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财政分配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主要研究政府部门在筹钱和花钱方面的理论、制度和管理方法,同时也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政府收钱、花钱和预算管理三个方面。

收钱即聚国民之财,它的途径主要通过税收和放债来实现,而财政学主要是研究税收,站在收税人的角度就是政府,站在纳税人的角度主要是企业。

花钱即理天下之政,大到国防、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小到你家旁边的一条路,一棵树,这都是需要财政来花钱的。

预算管理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分配使用,是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布的政府预算报告和政府预算草案。

02专业课介绍

专业基础课: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

专业必修课:公共部门经济学、政府预算,中国税制,财政思想史,财政管理等。

专业核心课程:财政政策、财政支出分析、政府会计,国有资产管理、税收管理、税务筹划、税收稽查,国际税收、税务会计等。

从以上专业课可以看出财政学有以下三个特点:

1.学科交叉多。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2.宏观和微观并重。宏观指的是政府是如何收税,怎么合理支出,微观指的是企业如何纳税,合法纳税以及税务规划合理避税;

3.专业程度较高。税收课程比较多,很大程度是围绕税收展开的。

学科优势在于理论与实操课程均有,能力上会更加综合,劣势在于学习的金融,会计,统计等学科知识不如原生专业学得深,学得精。

03财政学的能力素质要求

首先,你们要对经济管理类的知识有兴趣,兴趣才是学习财政学知识的核心动力,其次,有较强的意愿学好英语和财务分析,再次,你们要对财政税收方面的知识和政府的动向比较感兴趣;最后,如果想将来从事财政学研究工作,一定的数理基础也是必须要有的。

选择财政学专业前,你们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看到财政学这个专业你们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文科专业,但事实上这个专业文理科兼收,所以学得好不好跟文理科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与你们的努力程度相关。所以想在这个专业学得好,一定要认真学。大学还是学校,学习还是主要的任务。

第二,学习该专业需要不断培养、完善哪方面的能力或素质才会更有优势呢?我觉得一是必备的经济管理学专业知识基础;二是那种公共部门经济学思维;三是逻辑思维、批判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第三,如果你们是为了以后从事公务员行业而选择这个专业,那么你们应该更加明白政府的职责和角色,从而明自自己加入公务员行业究竟是为了什么,毕竟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

04学完财政学后能力的提升

首先,大量经管类课程的学习能够锻炼出你们的经济学思维。其次,大量财政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让你们拥有很好的公共部门经济学思维—理想中的政府是怎样的;中国政府是怎样的;中国政府需要做什么来改善。拥有了这样的思维逻辑,新闻频道的有关财政的内容都能看懂,而不是像一个小白一样只是知道这个东西存在。最后,学习财政学能够让你们更加明白个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从而成为一名更加合格的公民。

05就业前景

总的来说,财政学的就业前景是比较好的,路虽然没有金融学那么宽,但是这个专业不会时而大冷时而大热。

财政学专业的主要市场需求集中在金融、投资和证券行业,其次是新能源。其中财务、会计和出纳的岗位需求占大多数。

就业方向最对口的是税务局和财政局,但是得通过统一的公务员考试。因为财政学属于应用经济学,因此经管大类的岗位都适用于财政学专业,比如银行、证券、企业财务岗、税收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

硕博出身的学生可以进行一些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或者高校教书,也可以去大企业从事税务会计、税收筹划或者会计师事务所的税务工作。

06财政学入门书籍推荐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富论》、哈维·罗森的《财政学》等

欢迎大家点赞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47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